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推广 > 实用技术 > 畜牧 畜牧

如何防范非洲猪瘟

信息来源:农村信息报  发布时间: 2020-08-07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家猪感染后病死率可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非洲猪瘟特点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等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衣物、用具、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带病毒的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气溶胶传播非洲猪瘟的风险很低。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至19天,最长可达21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非洲猪瘟感染家猪后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最急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腹泻,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瘫痪、抽搐等其他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达100%。病程4至10天。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仔猪病死率较高。病程5至30天。
慢性型: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溃疡。死亡率低。病程2至15个月。
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梗死;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黏液;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最急性型的个体可能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三、预防控制 
目前,非洲猪瘟尚无商品化有效疫苗,猪场只能通过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防控非洲猪瘟。
猪场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可能的载体传入场内和防止场内疫病向外传播;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场内病原在猪群间的循环,其主要内容包括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生产模式、洗消中心管理、引种控制、病原主要载体(猪、车辆、饲料、物资、精液、人、食品、动物、空气等)进出途径以及内部生产周转等。
猪场要了解非洲猪瘟流行情况、病原污染面、传播途径等,并系统全面掌握猪场与外界相联系的一系列活动,动态评估非洲猪瘟传入风险。通过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如强化引种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出猪台账管理、物资管理、卫生消毒、风险动物控制、病死猪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使场内猪群接触不到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每日对猪群健康巡查,有条件的养猪场建立实施非洲猪瘟病原学自行检测,建立完善非洲猪瘟应急体系,提高非洲猪瘟早期发现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检测、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