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埠信息 > 本省 本省

丰产难增收 好看不好吃 浙江番茄产业如何“突围”

信息来源:杭州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1-05-08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清明过后,气温上升,苍南县的大棚番茄进入丰收季。今年,该县番茄产量预计达20万吨,但番茄售价面临“跳水”,丰产可能难以增收,农民朋友为此忧心忡忡。

如何让番茄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助农增收产业?日前在苍南举行的2021浙江番茄新品种大会番茄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的专家与众多种苗生产企业、电商、种植大户们展开交流,为番茄产业发展支招献策,探寻番茄“突围”之路。

特色品种助力差异化发展

番茄是我省主要的蔬菜品种,年栽培面积28万亩,年产值35亿元以上,其中设施栽培占70%以上。

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周国治说,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品种的增加,番茄生产往往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今年番茄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番茄市场售价偏高,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农民因此大量种植,以致今年前来收购的客商骤减,且收购价低于去年。目前,平均每公斤收购价仅为2元左右,远低于去年的平均收购价每公斤6.8元,浙产番茄外输量大幅下降。而今年苍南等地番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仅苍南马站镇就有1.1万亩左右,产量有5万吨。整个苍南县目前已采收番茄15万多吨,后续还有5万吨可采收。不少农户逃脱不了“种得多亏得多”的尴尬局面。

如何走出“番茄价格怪圈”?周国治建议,农民应改变观念,不要盲从,可通过品种多样化和差异化来调节供求关系。“目前大部分番茄作为蔬菜食用,可适度发展特色品种,同时错开播种时间,拉长供应时间,避免集中上市。”

事实上,已经有农户在种植特色番茄品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中尝到了甜头。在这次番茄新品种大会上举行的温州精品番茄评比现场,乐清市豪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果型小番茄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我不追求数量,只走精品化路子,把每个番茄种好,许多消费者都是回头客,也就不愁销路了。”基地负责人侯号富说。

此次番茄新品种大会上,根据品种生长势、果实品质、产量及市场反映等指标,评选出2021年我省十大番茄推介品种(相关报道见本报4月3日7版),这些番茄品种在品质、风味等方面,各具特色,适合差异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番茄产业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番茄的需求,我省将启动番茄联合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番茄特色品种培育和新品种推广应用,提升我省番茄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番茄特色品种大省。

绿色技术赋能番茄高品质

除了科学种植特色品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外,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高番茄品质,也是促进番茄产业良性发展的一条途径。

专家介绍,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番茄品种的需求走向多元化,品质好、营养丰富的番茄越来越受青睐。这次获温州精品番茄奖的乐清市豪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番茄种植基地24亩。“为提高番茄品质,在种植前,用低毒高效农药覆盖土地后隔离;种植期间,用昆虫诱导技术防治病虫害,确保番茄绿色无公害。”侯号富告诉记者,品质好了,消费者满意了,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回头客。他说,在番茄面临滞销的情况下,他种的小番茄,今年却能卖出高价,每公斤高达30-40元,是普通小番茄的2-4倍。

对此,苍南直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直勇深有同感。去年以来,他有意识地调整种植品种,在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推广番茄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试验项目,将生产基地分为土壤消毒处理技术示范区、有机肥替代示范区、功能性叶面肥应用技术示范区、补光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区、增温防冻技术示范区等11个区块,应用嫁接育苗、水肥一体化、越冬番茄增温补光、病虫害绿色防控、番茄物理授粉以及数字化育苗等绿色技术,提升了番茄产量和品质。

记者在补光提质增效大棚示范区看到,距离番茄植株约0.5米高的上方,悬挂着一盏盏螺旋型灯管,散发着淡淡的紫光。“这些都是小太阳植物杀菌补光灯,模拟植物所需太阳光,兼具有紫外线杀菌功能,可提高植株光合作用,提升番茄品质和作物抗性,减少畸形果,降低农药使用量。”朱直勇说,“随着植株生长,这种补光灯还能及时调整高度。”今年他试种水果小番茄5亩,按照每公斤30元的零售价卖给了客户。

“在番茄种植过程中,土壤营养成分、田间管理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番茄品质。”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表示,目前,绿色种植技术在提高番茄品质上非常有用,各地要进一步引导农户广泛应用这些先进的新技术。

其实,利用绿色种植技术提高番茄品质,农技部门一直在行动。比如,这些年来,温州市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加强科研投入、搭建交流平台,培育番茄新品种,攻克栽培新技术,通过嫁接等手段逐步提升番茄的抗病害能力。对种苗从播种、出芽、嫁接等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推进育苗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种苗的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从而提升番茄品质,让种植户在番茄市场波动中减少损失。

番茄产业期待“化茧成蝶”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苍南被誉为浙江的“番茄王国”,是我省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全国番茄主产地之一。2020年,全县番茄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番茄18.5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番茄已成为苍南农业的一张名片,在省内乃至全国番茄供应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番茄品种选育的专家,周国治介绍:“目前,我省的番茄产业总体稳定,品质高的产品逐年增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企业正快速成长,国内自主育成的番茄品种在生产上的覆盖面积已超过60%以上。但我省番茄产业真正要突破重围,走向高质量、实现良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他说,首先,目前生产推广的品种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缺乏高品质、适应轻简化生产的品种,如节间短、直立型品种等。其次,近年来,为了适应长距离运输需要,番茄育种普遍将耐贮运性作为选育目标,片面注重选育硬度高、耐裂果、长货架期的品种,而忽视了番茄的风味特性和感官品质,导致部分果实硬度高,口感差,风味不够浓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特色番茄很受消费者欢迎。”周国治说,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番茄基因测序、分子育种等手段,加快番茄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从中挖掘出一批性状优异、品质上等的番茄品种。

“品牌也是生产力,要重视番茄品牌打造。我们要从被动等待收购转变为建立销售队伍、主动开拓市场,完善采收与冷链贮运的硬件设施建设,打响品牌,为番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汪炳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