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推荐品种
平菇新科107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 2021-10-19

一、品种特性
 
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22~26℃,出菇温度5~25℃,最适出菇温度15~20℃,较适宜玉米芯发酵料栽培。
 
菌丝体白色、密集,粗壮有力,气生菌丝多,生长速度快,菌丝生长速率0.90cm/d,显微镜下,有锁状联合结构。
 
子实体丛生、密集,大小中型;菌盖颜色受温度影响,低温(5~15℃)下呈黑色至灰黑色,中温(15~20℃)下呈灰色,高温(25~28℃)下灰白色;菌盖干净、光滑,直径4~8cm、长宽比1:1,菌盖厚0.8~1.5cm;菌褶白色、延生、不等长,较密,1cm宽度菌褶数16个;菌柄侧生,质地硬,长2.5~3.5cm,直径1~1.7cm。
 

二、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
 
新科107品种属于中低温型品种,菌株温度适应性广、转茬快,豫北地区较适宜发酵料早秋种植。
 
(一)季节安排
 
秋季种植,8月中旬--9月中旬制袋,9月中旬--次年2月份出菇。
 
(二)培养料配方
 
不同的种植模式,采用的配方不同,新科107菌株较适宜玉米芯发酵料种植,玉米芯发酵料种植基础配方:玉米芯91.5%,尿素1.5%,钙镁磷肥4%,石灰3%;26cm×50cm×0.0015cm规格塑料袋,发菌期20~25d,生物学效率90%~100%。各地可根据本地栽培原料资源合理配置培养料配方。
 
(三)建堆发酵
 
玉米芯提前1d预湿,预湿后的玉米芯经过一天的堆置,已基本吸透水分,添加1.5%的尿素、4%的钙镁磷肥混合均匀,并调节含水量至65%左右,堆成高度0.6~0.8m,宽度不低于2m的梯形堆;堆好后,在堆上用直径5~8cm的木棒在堆顶部垂直向下打密集的透气孔,孔间距30~40cm左右,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料堆建好后,气温约25℃时经过1d后,料温可达60℃以上,此时进行第一次翻堆,一般每2d翻堆一次,连续翻堆4次后,即8~9d后发酵完成。
 
(四)装袋播种
 
散堆将料温降至30℃以下时开始装袋。菌种掰分成直径2~4cm的菌种块进行播种,接种量以15%~20%左右为宜,按照4层菌种3层料或5层菌种4层料的方式装袋,装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松紧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实,装好的料袋重量一般在4~5kg,后用直径1.5 cm的带尖木棒在料袋两端各刺1~2个透气孔。
 
(五)发菌管理
 
豫北地区早秋季节中午气温仍较高,发菌场地应通过加盖遮阳网、增加风机等措施降温,控制袋内培养料温度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30℃,可通过单层贴近地面培养、增加通风等措施降温。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无异味。
 
(六)出菇管理
 
菌丝满袋即可转入出菇管理,发酵料菌丝满袋后,袋中出现吐黄水现象,即为出菇前兆,通过菌袋开口及空间加湿刺激,菌袋可快速现蕾。开口时可用直径3~4cm的钢筋棍或带尖的木棍在出菇袋两端各刺一个出菇孔,也可以用刀片划1~2个2~3cm长的刀口,待现蕾后用钩钩开塑料膜。
 
(七)采收
 
平菇新科107菇形整齐,美观,适宜鲜销,其菌褶较密,可长途运输。采收宜在子实体6-7成熟,即菌盖直径5~6cm时采收,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较长的货架期。
 
(八)病虫害防控
 
按照DB41/T1244-2016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3]的规范进行有效防控。病虫害的防控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在整个生产周期内持续做好栽培场地的环境消毒工作,定期对菇房、晒场、院落及四周打扫,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保持清洁卫生。选用抗病性较强的优良菌种,严格培养料发酵操作,控制发菌温度,培育健壮菌袋,提高平菇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秋季出菇期间,外界气温较高,菇蚊、蝇易发生,要用防虫网做好出菇棚与外界的隔离,病虫害发生后,可选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控方法综合治疗。

三、示范推广情况
 
豫北辉县地区早秋平菇种植,出菇高峰期在9月到11月之间,产品错峰销售,均价在6-10元/kg之间,市场行情较好,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规模稳定在每年500-800万袋之间。新科107种性为中低温型品种,菌盖颜色较深,深受市场欢迎,推广面积逐年增大,2020示范种植50万袋,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00万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21年推广规模将进一步扩大。